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全球速读:浙江的人文优势在哪里?他要让良渚文化有看头看得懂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质检 > 正文  2023-07-03 10:09:09 来源:钱江晚报
01:59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唐骏垚 视频 马丁 通讯员 摇慧敏

孙海波,1981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现任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 


(资料图)

俯瞰良渚古城遗址大莫角山 良渚遗址管委会供图

半个多月前的6月15日,全亚洲的目光聚焦良渚古城遗址——杭州亚运会火种在这里成功采集。通过直播看到火苗燃起的那一刻,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心情有些激动,他拍了下同事的胳膊,指着屏幕说:“看,着了!”

“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浙江的人文优势在哪里?之江大地,文脉纵横,尤其是良渚遗址的文明之光,如玉琮般熠熠生辉。2003年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赴良渚调研。在良渚文化博物馆会议室,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如今,良渚的文明之光,点燃了新时代的亚运之火。“这又一次让全世界‘看见’良渚。”近日,孙海波带我们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流水潺潺、鹿鸣呦呦,一片葱绿,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络绎不绝。

自1994年起,良渚遗址便多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浙江和杭州也一直在为良渚遗址申遗进行准备。2001年,良渚遗址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成立。

2004年,刚从浙江大学文博专业毕业的孙海波,考进了良渚文化博物馆。这是专门展陈良渚文化的考古学博物馆。

在良渚遗址,孙海波一干就是近20年,从文化研究到遗址保护,从参与申遗到与敦煌合作……当年那张青葱面庞,也有了岁月的刻痕。他说,这20年其实就干了一件事:讲好良渚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良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良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之一。我们不仅要把它保护好,更要把良渚故事续写下去。”

2014年的大莫角山考古发掘现场 良渚遗址管委会供图

刚工作那几年,孙海波发现,与良渚遗址在学术界崇高地位不相匹配,普通大众对良渚文化知之甚少。当时,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建设已经启动,抱着“要让更多人了解良渚文化”信念的他,一头扎了进去。

为让普通访客“看得懂”,整个团队在展陈上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不少创新:先明确展陈框架,再以内容指导建筑内部设计;增设“良渚时期的中国和世界”,让访客从人类历史维度了解良渚文明的地位与价值;率先利用场景复原形式,展示5000年前良渚先民制玉、制作陶器等场景……

2008年9月,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更名为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10月31日,习近平同志再次视察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在良渚博物院,他嘱咐时任院长蒋卫东:“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孙海波说,这让他们备受鼓舞。

此后,孙海波走出博物院,走向了良渚遗址保护区内的田间地头,工作更侧重于良渚遗址保护。这次,他“讲故事”的对象成了每天与良渚遗址相处的村民。为与村民打成一片,这位宁波人用了半年时间,硬是学会了良渚方言,成了村民家的“常客”。

而随着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2015年外围水利系统被确定,一个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区域性早期国家——良渚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条件不断成熟,并于2016年进入快车道。

这是向世界讲好良渚故事的绝佳机会。孙海波深度参与其中。他告诉我们,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申遗文本编制,其最大的难点,是将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内涵转化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语言”。

在国内专家学者支持下,在与国际学术界沟通交流中,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团队拿出了一份5300多页、200多万字的申遗文本。在评估过程中,各环节专家都没有对文本提出重大疑义,为成功申遗打下了基础。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下午2时29分到42分,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年的申遗路,浓缩成13分钟的高光时刻。

没去大会现场的孙海波,当时正奋战在另一条战线上:发挥良渚博物院展陈经验,秉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原则,参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现场展示。其核心,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让访客看得懂、愿意看,传递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内涵。比如在手工作坊区,通过场景还原,向访客展示5000年前良渚先民劳动的场景。2019年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迎来了第一批公众访客。

孙海波(右)在老虎岭水坝遗址前检查监测设备安装情况 受访人供图

良渚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利用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如何牢记嘱托,努力让良渚古城遗址的文物“活起来”,成为展示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孙海波”们在不断努力——

除良渚古城城址区外,作为申遗重要组成部分的瑶山遗址、外围水利设施遗址也陆续以遗址公园形式对公众开放。它们和良渚博物院一道,成为全球访客体验和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场所,“看5000年中国到良渚”品牌初步打响;

2022年,良渚还与敦煌“牵手”,联合攻坚“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难题,力图实现技术突破,改变如今良渚遗址“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的现状,让普通访客也觉得“有看头”“看得懂”;

也是在2022年,“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上线,从“发掘—保护—研究—利用”全生命周期,重塑大遗址保护管理机制流程,实现“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

2023年“杭州良渚日”期间,“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将继续推进,继2022年“中英对话”后,将举办良渚古城与雅典卫城“中希对话”……

夏日傍晚,采访结束,一片绚丽的晚霞,映照在良渚遗址上空。跨越5000年,我们和良渚先民仰望着同一片天空。他们创造的灿烂文明,正在“孙海波”们的不懈努力下,薪火相传,寰宇共宝。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