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天津市滨海新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施“三六一”的思路举措,奋力开启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崭新篇章。
作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主力军,各功能区的地位、作用、贡献非常重要。从空间布局看,各功能区作为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加在一起达到近千平方公里,不仅是新区产业发展的承载地,而且是新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功能区发展的局部优势,构成了新区发展的整体强势。从贡献份额看,2017年功能区GDP占新区七成多、占天津市近三成;固定资产投资占新区七成、占全市七分之一。从未来发展看,功能区在开发建设中形成了独特优势、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是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基础坚实、潜力巨大,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载体是功能区,未来的增长点和动力源也来自于功能区。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新区的发展水平,功能区好则新区好,功能区强则新区强。
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勇于担当,围绕打造集聚、开放、智能“三大经济”,优选产业、明确主业,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滨海新区发展顺应新时代、提升新水平、彰显新作为。
天津开发区:精心绘制高质量发展蓝图
开发区正在将高质量发展进行标准化和量化,做好高质量发展规划,破解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全力推动动力变革,抓住以“互联网革命”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努力发展“新经济”。
着力发展“源产业”、“新制造”,着力构建“生态链”,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核”。狠抓高质量发展的项目支撑,坚持以招商聚资源,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规划和体系,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夯实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底盘,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严守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稳定和生态底线。
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开发区汽车产业主要围绕一汽丰田、长城、一汽大众三大支柱,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开发区已经成为天津市汽车工业的主要聚集地,汽车产业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工业产值从2007年的616.7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295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总体上呈持续提高趋势,由2013年的14.84%增加到了2017年的27.73%,成为了开发区制造业占比最高的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明显的拉动作用。下一步,开发区将深入研究,加强对行业发展趋势和投资机会的把握和敏锐性,从明晰发展思路、构建产业生态、完善配套环境等多方面着手,推动汽车产业加快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开发区还将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目前正在并联推动改革后续工作,制定新的开发区发展战略;承接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新的授权;实施新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法和薪资体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将把办公地点移至前沿阵地,进驻于家堡。改革后,开发区将全面强化经济职能,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高质量发展上;将完成开发区和中心商务区的有机整合,实现发展空间、产业布局、政策功能、品牌优势的叠加,成为滨海新区经济集聚发展、核心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口岸经济
1991年5月设区以来,保税区以贸易立区,2017年保税区完成进出口贸易1277亿元,占全市的17%,为新区贡献口岸贸易增加值16%以上。
结合产业基础和海空两港资源禀赋,保税区将做足口岸经济这篇文章。
空港区域将突出发展临空型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强化民用航空产业支柱地位,将以空客A330、A320NEO等新机型引进为契机,完善产业链,加快突破航空材料、机载设备、航电系统等相关配套产业,并逐步向机身设计、复合材料加工、系统集成等产业链附加值高的环节转移。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空港保险产业园、医疗健康产业园、国家合成生物技术中心等。加快航空物流区建设,继续完善口岸功能,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为入区企业提供便利化通关服务等。
临港区域将突出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和临港服务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码头岸线资源,乘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建设东风,做强以海洋工程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加速形成海洋工程装备、轨道机车、海水淡化及成套设备、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发挥中欧先进产业园集聚作用,紧盯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向,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电网设备等智能装备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不断积蓄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发展港口贸易业,发展通用航空产业
海港区域将发挥功能优势,建设国际物流贸易高地,培育新型国际贸易业态。坚持“互联网+外贸”发展方向,聚集跨境电商运营主体,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建设北方跨境电商产业高地。完善配套服务支撑,探索发展跨境直购、进出口双向等多元化业务,形成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以平台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在汽车、工程车、贵金属、粮油等商品交易领域,建设商品交易平台。发展多种类型专业保税展示交易和进口商品直销平台。建设平行进口汽车整备中心,推进业务链延伸,持续壮大平行进口汽车贸易。加大支持力度,吸引订单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等项目,聚集特色功能总部。
推动航运物流业发展。利用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深化与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管部门合作,提升口岸便利化通关服务水平。保税物流园区突出区港联动和区区联动优势,打造以国际采购分拨、国际物流服务为主的功能集聚区。吸引大型航运物流类企业,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国际采购分拨、国际中转集拼、供应链管理、专业物流等功能业务。
2018年是天津自贸区试验满三年的节点,保税区将努力通过推进自贸区开放,积累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实力,为新区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天津高新区: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天津高新区将紧紧围绕“三六一”战略部署和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目标,紧紧围绕国家赋予天津高新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示范定位,进一步窄化发展方向,聚焦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五大项目体系,构建起一批能够占据全球分工中高端的产业链条,支撑高新区综合排名快速提升,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区的第一梯队。
将着力打造研发项目体系。今年,高新区将启动建设天津电磁兼容产业创新研究院、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国际语音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亚安前沿技术应用创新转化平台等10个重大创新平台。同时,依托国防科技大学,争办国家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试点;依托中科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浙大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药研院、中电十八所等高端平台,建设一流的科技研发、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科技水平。
将着力打造实体项目体系。今年,将重点推动孚能科技动力电池、国能汽车、力神电池100亿瓦时动力电池、巴莫科技高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扩建项目、中环高端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增资扩产等10个左右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达产,形成对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依托施耐德、西门子等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改造示范项目推广,以智能经济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将着力打造中小创新项目体系。今年,高新区将重点引进和培育等100个左右的科技明星项目。积极抓好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发产业基地项目,建立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类脑计算产业体系;积极跟进国际领先的脑卒中神经康复项目和海翼深海滑翔机等引领新兴行业发展的尖端项目;加快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太赫兹、构树等引领未来的前沿技术及颠覆性技术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尽快在高新区形成创新主体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将着力打造配套保障项目体系。着眼于产业需求,积极引入国开装备基金、中关村担保、金城资本等金融项目和中海创等总部项目,推动中电光谷大数据产业园、清华紫光云平台等公共服务项目和沃尔玛山姆店、海洋生活广场、大连万达等高端配套服务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设立更多的专项基金。同时,培育各类科技服务和中介机构,引进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改造提升现有孵化器,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将着力打造市场化的项目运作和经营体系。今年尝试在海洋科技园率先运用市场化运营模式,与北京海淀科技园建设公司合作,引进资本运作高手和专业招商队伍,以中环集团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共建天津分所和光伏硅片、功率半导体、高速半导体芯片“一所三基地”项目为试点,整合波音异地扩能项目、中电光谷、中海油二期、万达综合体等重点建设类项目资源,通过“产业+城市”的建设模式,解决项目发展瓶颈问题,将以“经营城市”理念形成有效的产城互动,用五年左右时间,把海洋科技园打造成充满活力的现代科技、产业新城。
东疆保税港区:
强化港口城市功能促进新区高质量发展
从发展历史来看,滨海新区是因港而兴,是天津港城融合的一个空间载体。港口是带动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是最重要的战略平台、资源平台、开放平台。港口的功能和等级,将直接影响乃至决定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质量。
在谋划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港口这一先天资源,把港口文章做好,真正把区位资源转变成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
推进港城融合加快智慧港口建设
优化港口规划布局。去年年底,天津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港口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津政发〔2017〕42号),明确了港区规划相关职责。未来,滨海新区可以汲取新加坡“港城融合”的经验,统筹港口和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同时结合新区2049中长期规划中对港口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面的发展方向,形成符合港口城市发展需要的空间格局。
加快智慧港口建设。2017年6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名单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公布了包括天津港“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示范工程”在内的10个省(区、市)的13个智慧港口示范工程项目。智慧港口的建设破解了传统人力无法满足港口运行高效率的瓶颈,提升了滨海新区的对外竞争力。同时,契合了“智慧交通”和“智慧新城”的发展要求,提升了天津港口综合服务形象。此外,还搭建供需平台,形成新区经济增长新动能。
加强港口与新区产业和功能的联动。充分发挥港口核心战略资源的作用,对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抓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机会窗口,加快提升并拓展港口功能,汇聚港口腹地的资源,对内扩大经济腹地辐射范围,对外提升经济融合程度,让港口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及未来的自贸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把握好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
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中国经济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又一大探索。对于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意义深远的促进作用。
制度方面,要探索解决部门分割、职能交叉、信息孤岛等瓶颈问题,建立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对外贸易制度体系。
通关便利化方面,以国际中转业务为切入点,推进贸易便利水平提升。下大力气做好口岸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议事协调机制、推动机制,加强互动,形成更大合力。
产业方面,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强化金融及信息服务保障,在做大做强仓储物流基地的基础上,适时选择具有京津冀地区特色的商品交易,探索设立京津冀期货交易所,完成仓单流通、质押保险、资金结算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的优化。做好离岸金融、离岸投资、离岸贸易税制改革。加大在教育、培训、医疗、文化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和项目引进。
中新天津生态城:
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生态城作为
生态城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示范项目,两国政府高瞻远瞩,赋予了生态城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生态城开发建设的十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之后的这五年,生态城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如实现绿色建筑百分之百,彻底治理了积存40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严格实施分质供水,遵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律,探索以路网为核心、地上地下统筹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建立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配套模式等等。
下一步,生态城作为新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和健康产业、智能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努力打造“创新示范之城”。
生态城将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不断进行创新实践。优化提升指标体系,科学编制总体规划,精心编制产业规划。其中将对30平方公里合作区的规划进行提升,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努力成为国际休闲湾、未来智慧港、绿色生态城。
努力打造“繁荣活力之城”
生态城将紧跟时代潮流和产业革新步伐,抢抓机遇、找准方向、集中发力。积极承接首都优质资源转移,抢占智能产业的制高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努力打造“生态宜居之城”。生态城将认真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确定的六大任务,努力成为美丽天津建设的滨海样板。建设“海绵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环境保护。将完整保留湿地和鸟类栖息地,严格限定生态红线,控制重点区域开发强度。
努力打造“智慧高效之城”。
将加快推动5G创新试点,尽快完成智能监控杆、智能公用设施、无人车及无人超市等试验环境搭建。依托电子市民中心便民服务平台,构建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开展“微循环”和“全电驱动”社区试验,探索推进智能社区、智能家居建设。精心筹备世界智能大会生态城分会场,举办好世界无人机大赛等活动。
努力打造“幸福和谐之城”。
将以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宗旨,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南开小学、滨海小外高中部等5所学校和5所幼儿园建设,全力促进枫叶国际学校开工,协调推进滨海妇幼医院落地,加快推动仁和天成医院和国际康复保健医院建设,加快打通三个方向的卡子口,确保海滨大道匝道桥年底建成、静湖北路西延项目加快建设,建设多功能的旅游集散中心,构建首个三级游客服务体系,筹划举办首届国际旅游节。
努力打造“开放包容之城”。
中新合作是生态城诞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城将扎实推动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不断丰富两国互利合作的新内涵,系统总结合作经验,高标准筹备召开联合协调理事会和联合工作委员会,举办好中新绿色建筑论坛、中新环境讲坛、静湖龙舟赛等活动,不断扩大生态城的影响力。加快推动重点合作项目,积极推动中新友好花园、中新友好图书馆等项目如期完成,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迎接开工建设十周年。
质检
推荐